以上不仅是个人分析结论,也是过去半年多高频使用“朋友圈热文”的用户体验。
还有没有微信不希望出现在“看一看”的其他内容类型,比如自媒体大号收钱后推送的各类广告及软文?这方面我还没有足够多的数据和观察来下结论,一个不够成熟的感受是:微信倾向于扼制这类文章出现在“看一看”,但它的鉴别机制尚不成熟。
那么,微信希望在“看一看”(及“搜一搜”)页面呈现哪些内容?
如前所述,“看一看”是千人千面呈现,但微信官方希望精准呈现用户真正感兴趣、看完后体验很不错的内容。结合观察和体验,总结一下这种内容的特点(如果你想自己的推文更多出现在“看一看”,这些特点可能对你非常有用):
1. 标题党行不通,尽量不要玩标题党。我很少在“看一看”页面遇到纯标题党类型内容,那些在微信公众号上大行其道的标题党似乎失效。“看一看”页面呈现的标题类型,多是含有跟内容主题密切相关且包含至少一个关键字/词,尽量少用甚至不用一惊一乍式言语,像“震惊体”行不太通(认证类媒体机构发布的此类内容除外)。
2. 原创内容占更大优势。据不完全统计,“看一看”页面呈现的内容,绝大多数是打了原创标的公号推文,比例远远超过一半,高达70%-80%。
3. 认证公号的内容占更大优势。据不完全统计,“看一看”页面呈现的内容,绝大多数是由认证类公号所推送,比例在60%甚至70%以上。
4. 长篇类型内容更有优势。据个人体验及观察,劣质营销号鸡汤号那种惯用只有几百字的推送内容(含视频内容),很难有机会出现在“看一看”页面。它更多呈现1500字甚至2000字以上的长篇类型内容。
目前我尚无充分证据来判断算法是跟内容长度有关,但推测算法的一个重要因子是用户停留时长,即用户如果阅读这篇文章的时间越长,它越有可能被精选、分发到“看一看”、“搜一搜”等页面。
前述对算法有研究的技术人士向我提供了一段代码(返回码),它是微信用户在离开一篇文章时反馈给微信服务器的。这段代码显示,微信服务器可通过返回码来识别用户是否读完了一篇文章、阅读一篇文章的时长等。这段代码可能佐证了我的猜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