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当雷军和董明珠共同瞄准智能家居,并以此打出“中国智造”的招牌时,这两种力量背后的商业逻辑,又将以何种方式呈现?
小米是雷军互联网思维的实验田。作为互联网行业教父级的人物,雷军将前半生所知所学悉数押注于此。
雷军做小米的逻辑是:从硬件(手机)切入,积累粉丝,并以用户为中心,打造他的智能家居生态链。
这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,也是小米跟一般手机厂商的根本区别所在——雷军不靠手机挣钱,而是靠增值业务盈利,拿1亿米粉计算,每人在小米商城消费10元,那就是10亿元的收入。
手机是积累粉丝的工具,却也是他生态帝国的根本。
举个例子,小米手机就相当于微信——微信是免费的,它的盈利来源是基于此的流量变现。
只是手机不像微信,它是个硬件,不可能免费,那就照成本价给你好了——小米手机的低价策略也正源于此。
硬件有了,用户有了——这些基础工作做好了,生态圈布局起来就容易了。
而成立于1991年、以空调起家的格力,得以构建自己的智能家居版图,是多元化经营的必然结果。
在电商时代,格力凭借自主研发、技术创新、对“千分之一维修率”高质量的坚守、以及董小姐这位网红的营销,能继续屹立不倒确实不易。
这两种逻辑并无高下之分,但也各有优势和弱点。
“饥饿营销小王子”是对雷军的调侃,而如今,渐渐成为小米最大的槽点——是真的缺货啊。
这背后,实际上反映出小米没有自己工厂的尴尬,而更深层的,是对供应链掌控能力的缺失——而这也是前述董明珠所说的,小米缺少的“另一半”。
另一方面,雷军遇到的问题和微信是一样的,在于关键性的盈利模式。
对于用户来说,就像微信是用来聊天的,手机就是用来打电话、社交娱乐的,非让我用手机的增值服务,就像用微信买东西,不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,这也是微信商城做不下去的原因。
而董明珠面临的问题也并不轻松。
在业务上,空调市场可能见顶,而主业之外的小家电业务不温不火,让格力多元化进程步履维艰。
手机和汽车业务,成为董明珠最后的筹码。
好在,留给雷军和董明珠的还有时间。
从雷布斯到苦行僧,从格力女王到董小姐
都说性格决定命运,个人风格鲜明的雷军和董明珠,将小米和格力带到了哪里,又将往何处去?